两者有以下区别:
1、碳含量不同
每种不锈钢的碳含量都是有区别的,碳含量影响的是钢的硬度和其他特性,所有两者的碳含量不同;
2、组成元素的含量不同
前者的组成元素中含有11%的Cr,8%的Ni,而后者含铬大于18%,还含有
8%左右的镍及少量钼、钛、氮等元素;
3、前者的机械性能与工艺性能较好,而后者的机械性能与工艺性能较差,多用于受力不大的耐酸结构及作抗氧化钢使用。
扩展资料:
不锈钢板主要分类
不锈钢常按组织状态分为:马氏体钢、铁素体钢、奥氏体钢、奥氏体-铁素体(双相)不锈钢及沉淀硬化不锈钢等。另外,可按成分分为:铬不锈钢、铬镍不锈钢和铬锰氮不锈钢等。还有用于压力容器用的专用不锈钢《GB24511_2009_承压设备用不锈钢钢板及钢带》。
1、铁素体不锈钢
含铬15%~30%。其耐蚀性、韧性和可焊性随含铬量的增加而提高,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优于其他种类不锈钢,属于这一类的有Crl7、Cr17Mo2Ti、Cr25,Cr25Mo3Ti、Cr28等。
铁素体不锈钢因为含铬量高,耐腐蚀性能与抗氧化性能均比较好,但机械性能与工艺性能较差,多用于受力不大的耐酸结构及作抗氧化钢使用。
2、奥氏体不锈钢
含铬大于18%,还含有
8%左右的镍及少量钼、钛、氮等元素。综合性能好,可耐多种介质腐蚀。奥氏体不锈钢的常用牌号有1Cr18Ni9、0Cr19Ni9等。0Cr19Ni9钢的Wc<0.08%,钢号中标记为“0”。
3、奥氏体
-
铁素体双相不锈钢
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优点,并具有超塑性。奥氏体和铁素体组织各约占一半的不锈钢。在含C较低的情况下,Cr含量在18%~28%,Ni含量在3%~10%。有些钢还含有Mo、Cu、Si、Nb、Ti,N等合金元素。
4、沉淀硬化不锈钢
基体为奥氏体或马氏体组织,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常用牌号有04Cr13Ni8Mo2Al等。其能通过沉淀硬化(又称时效硬化)处理使其硬(强)化的不锈钢。
5、马氏体不锈钢
强度高,但塑性和可焊性较差。马氏体不锈钢的常用牌号有1Cr13、3Cr13等,因含碳较高,故具有较高的强度、硬度和耐磨性,但耐蚀性稍差,用于力学性能要求较高、耐蚀性能要求一般的一些零件上,如弹簧、汽轮机叶片、水压机阀等。这类钢是在淬火、回火处理后使用的。锻造、冲压后需退火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不锈钢两者有以下区别:
1、碳含量不同
每种不锈钢的碳含量都是有区别的,碳含量影响的是钢的硬度和其他特性,所有两者的碳含量不同
2、组成元素的含量不同
前者的组成元素中含有11%的Cr,8%的Ni,而后者含铬大于18%,还含有
8%左右的镍及少量钼、钛、氮等元素
3、前者的机械性能与工艺性能较好,而后者的机械性能与工艺性能较差,多用于受力不大的耐酸结构及作抗氧化钢使用
扩展资料:
与碳钢比较
1、密度
碳钢的密度略高于铁素体和马氏体型不锈钢,而略低于奥氏体型不锈钢;
2、电阻率
电阻率按碳钢、铁素体型、马氏体型和奥氏体型不锈钢排序递增;
3、线膨胀系数大小的排序也类似,奥氏体型不锈钢高而碳钢小;
4、碳钢、铁素体型和马氏体型不锈钢有磁性,奥氏体型不锈钢无磁性,但其冷加工硬化生成马氏体相变时将会产生磁性,可用热处理方法来消除这种马氏体组织而恢复其无磁性。
奥氏体型不锈钢与碳钢相比,具有下列特点:
1)高的电阻率,约为碳钢的5倍。
2)大的线膨胀系数,比碳钢大40%,并随着温度的升高,线膨胀系数的数值也相应地提高。
3)低的热导率,约为碳钢的1/3
参考资料来源:搜狗百科-不锈钢你好!
相差一个数
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喜勿喷,谢谢。末尾两位数代表含碳量,S30408的含碳量为0.08%,S30409的含碳量为0.04~0.1%。具体参照GB/T20878-2007。含碳量高的话轻度比较好,但同时耐腐蚀性能会下降。其中S30409的含碳量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,个人理解是为了做一个比较宽松的材料标准,用于一些要求不苛刻的地方,碳含量范围大的话有助于降低加工工艺,从而降低成本。在于含碳量不同,板材的强度也就不同了